电子商务资讯摘要
来源: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
【政策文件】
1、国务院印发《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国政府网)
近日,国务院印发《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指出,要加快中国(新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丰富跨境电商、物流全程协同等地方特色应用。扩大自中亚等周边国家优质农产品、食品进口。率先推进边境口岸农副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全覆盖。探索在满足监管条件的基础上,打造国际邮件、国际快件、跨境电商集约化监管模式。
《方案》提出,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综合数字服务平台,支持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新疆能源和气候优势建设数据中心,带动数据中心相关产业向新疆转移,推动新疆积极参与“东数西算”工程建设、融入国家算力网络体系。加快国际通信设施建设,助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支持新疆面向中亚国家,加快布局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类企业。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支持,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乌鲁木齐片区与中亚国家依法有序开展数据信息交流合作,推动实现数据信息服务、互联网业务等领域互联互通。
《方案》强调,推动建设边境仓、海外仓,鼓励优势企业在中亚国家建设海外仓,构建多仓联动跨境集运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边境贸易商贸中心和商品市场夯实市场采购贸易发展基础,按程序申请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集聚供应链管理、贸易中间商等功能性企业,探索开展离岸贸易,培育具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国际分拨业务。
【行业观察】
2、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将于11月23日至27日在杭州举行(央广网)
央广网记者从10月2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以下简称“数贸会”)将于11月23日至27日在中国杭州举办。数贸会是国内唯一一个以数字贸易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专业型展会。为办好数贸会,商务部和浙江省精心组织筹备,展览设置将体现专业性、国际化、市场化。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介绍,整体架构包括1个综合馆,前沿趋势馆和丝路电商馆2个特色馆,还有数字技术、数字服务、数字内容和数智出行4个专业馆。展示内容将体现专业性,聚焦数字贸易全产业链,前沿趋势馆将重点展示大模型、Web3.0、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探索和创新成果。专业馆将展示信息通信、数字安全、智能物联、数字金融、数字医疗等领域的数字新品。首发首秀将体现专业性,将聚焦数字贸易的最新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举行AI创意、智慧物流等100多项首发首秀活动。参展企业也体现专业性,将有20家全球数字贸易头部企业和18家全国数字贸易领军企业参加本届数贸会,数字贸易链主型企业占到参展企业总数四成以上。
在招商招展方面,与国内外多家会展机构深入合作,定向邀约,组织对接800多个国际采购商,助力参展企业开拓市场。在会议组织方面,“以会引商”,联合金融机构等战略伙伴导入市场资源,举办集体签约仪式,策划100多场商务活动,务实开展产业对接。在精准对接方面,突出数字赋能,打造功能完备的线上数贸会,企业可以线上参展,全体参展商、采购商都有专属的数字身份和永久编号,通过精准画像、智能搜索匹配需求信息,提升广大参展商、采购商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3、多家电商平台发布“双十一”首期数据(综合新闻来源)
近日,淘天、京东、拼多多、抖音电商等电商平台发布“双十一”首期数据。
淘天数据显示,天猫“双十一”活动于10月31日20时正式启动,品牌成交额增长显著,155个品牌开卖成交额突破1亿元;首小时内7.19万个品牌成交额超过去年全天。从直播数据看,29个直播间销售额破亿,其中店播成为品牌增长新红利,14个品牌直播销售额破亿,280个店铺直播间成交额突破千万。从商品看,手机数码家电行业增长强劲,开售首小时内4791个品牌成交额超去年全天;运动户外品类首小时328个品牌成交额超去年全天,其中骑行、滑雪、户外鞋服销售额同比增长300%;服饰行业1143个品牌首小时成交额超去年全天。
京东数据显示,“双十一”活动首周,平台上近30个品牌销售额超10亿元,近1.5万个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5倍,近9000个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倍。参与“双十一”且销售额实现增长的个人卖家和店铺数同比增长超11倍。
拼多多数据显示,促销活动前三天,参与拼多多促销活动的品牌数量、商品数量均创下新高。从商品看,平台水果、运动、美妆、小家电、学习机、进口零食、电脑硬件、高端乐器等商品销量同比增长超过110%;家具、家居、新能源汽车配件等商品销量同比增长超过320%;宠物品牌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600%;家居家纺部分类目的销量同比增长超过800%。
抖音电商数据显示,促销活动开始前三天,抖音商城整体商品成交额、支付用户数、支付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200%、165%、195%;动销商家数较去年“双十一”同期提升68%;商品日均成交额较去年“双十一”同期提升84%。
4、我国数字经济企业整体发展水平稳中有升(经济参考报)
近日,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京发布《2022中国数字经济企业发展报告》(下称《报告》)和“数字经济企业TOP500发展指数”等系列研究成果。《报告》显示,我国数字经济企业在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对助力经济回稳向好、提振消费需求、带动投融资市场回暖及扩大对外贸易都做出重要贡献。
企业规模呈高营收、高市值“双高”特征。入围企业具有较高的营收和市值,TOP500企业平均营收为1211亿元,其中万亿级企业7家、千亿级企业128家;TOP500企业平均市(估)值为1781亿元,其中万亿级企业17家、千亿级企业162家。
“国大民新”特征显著。数字经济企业TOP500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比分别为46.6%、52.8%。国有企业主要分布电信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等传统领域,在营收、市值、利润等方面更“大”,约占数字经济企业TOP500总营收的75.2%、总市值的59.1%,利润总额增速高于民企1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平台经济等前沿领域,在创新投入数更“高”,其平均研发投入强度高达6.5%,是国有企业的3.7倍,占据了研发投入强度排名前10中的9席。
数字经济企业TOP500区域分布呈“东部领跑、中西部崛起、东北跟进”格局。超八成TOP500企业分布在东部地区,北京以143家独居第一梯队。中、西部地区快速跟进,不断强化招商力度,积极寻找优势领域推动数字经济变道超车,在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新型显示等领域引进一批数字经济企业落户,湖北、山东、安徽、湖南、陕西、四川等省市TOP500企业数量靠前。
5、首份中国上市公司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报告发布(南方日报)
近日,广州大学和南方日报联合发布《中国上市公司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报告》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数字产品制造业和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产品制造业是数字经济创新水平最高和企业最集中的数字经济产业。
从数字经济综合创新水平省份排名情况来看,北京市和广东省位于全国前列,明显领先于其它省区市。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和上海市分列第3至6位。
从数字专利申请量看,2018-2020年全部专利和数字经济专利数量呈上升趋势,2021-2022年全部专利和数字经济专利数量下降,但数字经济专利占全部专利数量的比例持续提升,数字经济产业表现出较强韧性。
从全国数字经济产业综合创新水平看,数字产品制造业位于第一位,包括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智能设备制造、数字媒体设备制造等;数字技术应用业位列第二位,包括信息技术服务、软件开发、互联网相关服务等;数字化效率提升业位列第三位,数字产品服务业和数字要素驱动业分列第四位和第五位。
【“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
6、推进“丝路电商”合作先行 发展“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光明日报)
近日,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劳帼龄发表文章《推进“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发展“一带一路”数字经济》指出,“丝路电商”拓展了国际经贸合作新空间,为探索搭建数字经济国际规则体系,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一、“丝路电商”是共建“一带一路”新亮点。一是为“一带一路”朋友圈增添新内涵。伴随“丝路电商”的发展,合作伙伴共同开展政策沟通、规划对接、产业促进、地方合作、能力建设等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在守望相助中不断丰富“丝路电商”合作内涵,为相关国家电子商务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共同拓展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新领域。二是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增添新动力。截至2022年底,我国海外仓数量已超过2400个,总面积超2500万平方米,业务范围辐射全球。部分龙头企业建成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便于国际经贸伙伴实时对接客户、对接商品、对接仓储配送等信息。多国企业在我国电子商务、数字服务、可再生能源、绿色金融以及环境服务等新领域获得商业机会,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三是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增添新光彩。“丝路电商”云上大讲堂为伙伴国政府官员和电子商务从业者传授政策法规、发展趋势、创新实践和实操技能等内容,指导更多伙伴国民众高效打开中国和其他目标国市场,提升其销售产品、拓展市场、创新发展的综合能力。
二、“丝路电商”有利于各国共享中国市场机遇。一是助力释放消费创新需求意愿。“丝路电商”以国际化商品资源扩大国内市场供给,丰富商品品类,激发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力。二是更好展现中国开放合作决心。近年来,中国数字化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电子商务市场持续繁荣,越来越多的海外商品走进中国市场,“丝路电商”成为各方共享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红利的全新机遇和路径,展现中国全面开放、互利共赢的决心信心。三是深度挖掘伙伴国间贸易潜力。作为促进“丝路电商”发展的长效机制之一,商务部“全国网上年货节”重点打造“上合组织国家特色商品电商直播”活动,组织上合组织国家两万多件特色商品,在电商平台官方账号开展直播带货。同时,上合组织国家驻华使节走进直播间,向中国消费者推荐上合特色产品,积极拓展“丝路电商”合作,促进互利共赢。
三、“丝路电商”是国际数字经济合作新载体。一是为促进伙伴国电子商务发展提供重要推力。“丝路电商”平台通过建立良好的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积极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有效推动优质特色产品贸易,增进彼此交流,促进伙伴国电子商务的加速发展。二是为丰富数字经济合作内容作出重要贡献。“丝路电商”合作展示中国在数字领域技术应用和模式创新等先进成果经验,匹配伙伴国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诉求,促成互利共赢。三是为构建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提供有益尝试。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具备统一规范的数字经济治理框架,“丝路电商”合作为推动我国数字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国际化提供有益尝试。
四、以“丝路电商”为抓手,推动“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建设。一是加快“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创建。依托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等多双边及区域电子商务合作机制,依靠与“丝路电商”伙伴国协同优势,聚焦电子商务制度开放、主体培育、机制合作等重点领域,探索形成“丝路电商”发展新范式,不断扩大“丝路电商”朋友圈。二是强化“丝路电商”智库和人才建设。加强伙伴国智库交流与合作,强化“丝路电商”急需的人才培养和建设,是当前“丝路电商”发展的当务之急。三是加强国际数字贸易规则对接。“丝路电商”让培育和壮大数字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实践走出国门,成为国际经贸合作中的重要抓手。通过“丝路电商”,将推动中国加入CPTPP和DEPA进程。以电子商务规则为核心,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与数字经济发展前沿,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互利共赢、公开透明的数字经济国际规则体系,为国际数字贸易体系建设贡献更多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7、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应在四方面加大探索(上海证券报)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湧接受《上海证券报》专访时表示,国务院批复在上海市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央高度重视发挥上海在改革开放中的攻坚作用,以及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的枢纽功能。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与“丝路电商”伙伴国跨境电商交易额已超过总额的三成。上海“五个中心”和自贸试验区建设在贸易便利化、支付清算基础设施、金融科技创新、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海空铁一体化物流体系建设等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提供了重要基础。
下一步,上海应从四个方面探索建设“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一是进一步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率先对标DEPA等高标准数字经济等规则。二是积极推动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正面清单”范围,探索将非处方药品等“丝路商品”以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模式引入到千家万户。三是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出口前置仓、海外公共仓,探索将个性化定制要求高的部分工业零部件等以跨境电商B2B出口模式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的供应链服务。四是探索以“丝路电商”为重要场景,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特别是数字人民币在企业端和贸易端的应用。
【数实融合】
8、产业互联网成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科技信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产业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趋势,正在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的发展“上半场是消费互联网,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这一观点如今已经成为业界成为共识。
一直以来,实体经济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根本。但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成本持续上涨、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而产业互联网具有连接类型多样、行业应用广泛、流程再造深度等特点,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提高现有产业劳动生产率、培育新市场和产业新增长点、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视角来看,产业互联网的出现增强了信息技术的“赋能力”,为实体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了重要契机。因此,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产业互联网作为塑造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我国来说,产业互联网正接力消费互联网,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数字化的新动力,其产业规模也有望从2025年的4万亿增长至2030年的12.22万亿。同时,产业互联网的覆盖范围也已经不限于制造业,农业、教育、医疗、文娱、服务业,越来越多行业开始借互联网的“快车”,实现转型发展。
总之,产业互联网是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过从现实发展进度上看,集中度较低、龙头企业尚未成型、交易占比过高等问题依然限制产业互联网进行普及,我国急需加强行业整合和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专家认为,这一难点问题将成为影响产业互联网助力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9、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经济日报)
近期,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中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状况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85.24%以上的样本企业启动数字化转型后,生产或运营效率提升5%以上;68.28%以上的样本企业同期营收增长5%以上。数字化转型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路径,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小微企业的必答题。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中小企业协会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小微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态度十分积极,管理层有比较清醒的认识,69.38%的样本企业部分业务或者核心业务已开展数字化转型。
《报告》指出,近七成企业当前存在资金压力,制约了数字化转型方案的实施。数据安全、人才等问题都是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因素。
《报告》建议,尽快落实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和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缓解企业采用数字技术的资金压力;针对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需求场景,培育一批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为其提供实用易用、成本低廉的数字化产品、工具和服务;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推进数字化人才的引育工作,加大对员工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培训,培养数字化新蓝领。
10、数实融合加速农村电商崛起(中国经济时报)
数实融合正为众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积极影响,其中,搭上数实融合“快车”的农村电商正在用快增数据助力乡村振兴。商务部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1.7万亿元,增长12.2%,成为数实融合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代表之一。
直播电商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随着网络基础设施提升覆盖,数字经济“橄榄枝”正加速伸向广大农村地区,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能够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助农增收。今年以来,我国农村电商呈现增长势头,在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优质优价,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等方面成效显著,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澎湃新动能。截至2022年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超过3亿人,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17万亿元;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
数字零售利好农村市场挖潜。作为数实融合的典范之一,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零售模式有着得天独厚的推广和落地优势。其中,通过向农村地区覆盖,一方面带动特色农产品加速向更优产品结构转化,带动销售向规模化效应转变;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挖潜内需市场潜力,尤其是农村市场潜能提供了有力抓手。数字零售等新销售模式的普及,有利于带动农村农产品对接线上购买需求,其本身既会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也会加速释放国家对农村地区提速布局高质量、高效率流通体系的步伐需求,继而推动投资、消费实现双赢带动释放内需市场潜能。
11、电子商务在数实融合中扮演重要角色(亿邦动力)
近日,亿邦动力发布《2023数实融合创新实践专题报告》显示,数实融合是推进实现集约型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数实融合从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更新传统生产要素以及集约化配置全要素三个层面,有效提升生产要素的质量与利用效率,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实现集约型增长。
在数实融合的进程中,电子商务扮演重要角色,既是市场强劲动力,更是数实融合“传动轴”:一方面,电子商务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成为促进交易及消费增长的市场新动力,如今年上半年我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3.1%,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8%,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达26.6%,与消费增长命脉相连。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用市场强力拉动产业链供应链积极应用新技术以应对订单增长,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动力来源。更值得注意的是,电子商务渗入产业链方方面面,形成“蜂巢”市场网络,以此为联动效应平台,可迅速将需求传导到供应链和产业链,同时将供应链和产业链端通过数字技术升级形成的产品及服务能力也迅速输入市场竞争与合作,形成供需之间更高效更高水平的互动和动态平衡。
【地方动态】
12、江苏省出台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新华日报)
江苏省商务厅、交通运输厅、税务局、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南京海关近日联合出台《江苏省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力争到2025年,打造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带30个以上,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120个以上,培育行业领先、国际竞争力较强的跨境电商企业600家以上,重点培育公共海外仓100个以上,重点培育发展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跨境电商出口品牌100个以上。
涵养跨境电商产业生态方面,加大国内外跨境电商头部企业的招引力度,引进辐射带动能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跨境电商平台型、贸易型、服务型企业,在江苏设立区域总部和运营中心、创新中心、分拨中心等功能机构,发展跨境电商总部经济。培育壮大跨境电商主体方面,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触网升级”,积极运用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跨境电商新增主体培育,推动各地建立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跨境电商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孵化培育力度。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平台企业方面,鼓励地方集聚优势资源,培育发展本土专业型、综合型跨境电商平台企业,支持重点跨境电商平台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发挥平台辐射效能和规模效应,带动更多企业转型发展。加强跨境电商载体建设方面,推动全省跨境电商综试区梯度式发展、差异化竞争,与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联动发展,强化资源整合,放大政策叠加效应。
推动“产业带+跨境电商”融合发展方面,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配件、轻工纺织、机械设备、智能家电、建材家居等优势产业集群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搭建合作平台,加大与跨境电商重点平台、服务商的对接,打造产业带发展标杆企业,推动传统制造企业“出海”。推动跨境电商自主品牌出海方面,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国际认证,申请境内外各项专利,开展品牌全球推广,扩大自主品牌出口。
13、四川省打造西部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人民网)
近年来,四川不论在省级层面还是地市层面,都在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在政策法规、资源聚集、产业发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22年四川省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四川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4324.1亿元,同比增长6.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为6%。2023年,四川省数据领域第一部基础性法规《四川省数据条例》正式施行,要在以规划引领夯实数字化发展底座、结合省情实际突出发展重点、整合多方政策凝聚发展合力3个方面发展数字经济。
各地市也分别采取多种举措围绕数字经济发展进行发力,如成都高新区发布《成都高新区加快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围绕人工智能、车载智能系统、高端软件、产业互联网、数字文创、扩展现实6大数字经济产业主攻赛道拟制了24条政策,明确了支持方向和补贴金额,提出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成都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宜宾市按照“一蓝一绿”产业发展战略,抢占数字经济新蓝海,以四川省作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治理化、数据价值化”为发展主线,推动智能终端产业提质增效,发展软件开发、数字文创、平台经济等数字产业,全力打造全国同类城市领先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达州市也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发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数字特区”新名片来抢占新一轮发展机遇等等。
2020年,四川省获批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这为四川省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结合四川特色优势,发挥数字经济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四川省应进一步站在打造我国西部数字经济新高地的战略定位点上,从数字经济发展的3个维度(范畴维度、时间维度、主体维度)上不断探索新的发展理念和落地举措。例如,在经济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范畴维度上,要基于长远和近期平衡的时间维度,在产业布局优化、关键核心技术、产业生态打造、人才激励、创新体制机制等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要理顺各主体(如政府、企业、其他主体等)在此过程中的功能和定位,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能动性和创新性,为做好数字化转型服务。
14、陕西省夯实数字基建 筑牢发展底座(央广网)
陕西省对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利用作为科教大省的优势,通过多年来在技术、人才、产业基础等方面的积累,抢抓机遇。截至2022年,陕西省光缆线路总长达到185.7万公里,全省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超6万座,高质量覆盖乡镇以上行政区;物联网终端用户达到4937.9万,成为全国第八个、中西部第一个实现物联网发展迈入“物超人”(物联网终端用户超过移动电话用户)新阶段的省份。
在算力基础建设方面,陕西省加大对算力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度,建设多个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提高算力资源的覆盖范围和可用性,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先进的算力技术,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算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算力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解锁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
陕西省拥有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作为西部首个、全国第二的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堪称西部“最强大脑”。通过构建基于昇腾全栈国产化框架的人工智能生态圈,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在助力西安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样板城市。
陕西省着力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以带动陕西数字经济的繁荣,不断孕育新的建设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陕西省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数据流动】
15、推进市场化配置改革 盘活数据要素资产价值(上海证券报)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副主任王建冬近日发表文章《推进市场化配置改革 盘活数据要素资产价值》表示,目前,国外尚未从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角度,构建起数据登记确权、评估计价、流通交易和收益分配的制度体系。很多人对于是否有必要构建数据基础制度、能否构建适配产业需求的数据基础制度心存顾虑。组建国家数据局,无疑是我国持续深入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助于凝聚各方共识、形成制度合力。
文章从五个方面阐述如何推进市场化配置改革。
一、数据要素必须经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数据资源化。现实中的数据常常是分散的、碎片化的,没法直接利用以产生价值。对这些“原料”状态的数据进行初步加工,最后形成可采、可见、互通、可信的高质量数据,就是数据资源化过程。二是资源资产化。数据本身并不能直接产生价值,只有把数据与具体的业务场景融合,才能在引导业务效率改善中实现这些潜在价值,这个过程就是资产化。三是资产资本化。数据企业通过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快速扩张产业规模,是实现财富放大效应的不二选择。
二、科学建立数据要素多级市场体系。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可探索构建零级、一级和二级联动的数据价格机制。其中,一级市场是数据资源市场主要对应于数据资源化阶段;二级市场是数据产品和服务市场,主要对应于资源资产化阶段;零级市场是非交易流通市场,主要对应于资产资本化阶段。由此可见,数据多级市场体系从规模上呈现“上下粗、中间细”的沙漏形状。针对这一特点,首先一级市场定位为数据登记授权市场,强制性要求在国家级交易所场内交易,接受国家统一监管,确保个人隐私、商业密码和国家主权,如前所述,这部分市场本身体量不大,也便于国家统一监管;其次鼓励各地方、各行业主管部门和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入二级市场,有效激活创新活力;最后结合企业数据入表和资产化需求,推动国家数据资源登记体系逐步覆盖零级市场,探索建立零级市场流通存证体系,实现与一二级市场的联动,唤醒企业“沉睡”在零级市场中的数据价值。
三、完善数据产权登记和流通存证体系。产权明晰是各类要素商品化和资产化的重要前提,只有建立起以产权保护和产权约束为基础的要素资产管理体系,才能实现要素从存在价值向使用价值的转化,才能形成稳定预期和有效激励。一是要逐步细化“三权分置”数据产权体系和多级市场体系的映射关系。二是理顺“数据产权”和“数据知识产权”两大体系,形成更加科学的多层次产权体系。三是形成涵盖多类权益、服务多级市场、吸纳多类主体的全国统一登记确权体系。四是配合数据产权法制化进程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数据登记存证确权体系建设。
四、建立完善数据价格形成的制度“工具箱”。在“三权分置”的产权框架初步明晰的情况下,数据资产估值定价成为关键制度瓶颈。应当在多级市场联动的大框架下,构建有利于数据要素价格有效形成的政策和制度工具箱。一是应当从一二级市场分层的角度梳理数据价格链,澄清所谓数据“千用千价”的误解。二是参考资本和土地等要素的多级市场体系,未来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可探索构建零级、一级和二级联动的数据价格机制。三是对于数据市场这样一个价格形成机制尚不成熟的市场,“有形之手”的引导作用不应当被忽视。
五、释放数据资产创新红利。一是推动数据资源和数据资产入表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数据资产核算和入表机制,有利于盘活现有数据资产的价值,展示企业数字竞争优势,为企业依据数据资产开展投融资提供依据,同时合理的价值评估能有效促进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升,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二是本着审慎推进的基本原则,财政部目前颁布的《暂行规定》是在没有突破现有会计准则和计量基础前提下的一次有益尝试,是一个“小入表”的方案,短期内并不会带来大量企业数据资产确认。三是应当积极尝试从“数据资源入表”走向“数据资产入表”,逐步实现“大入表”。可以从一二级市场的角度,进一步梳理数据资产的内涵,并分类实现入表。探索研究完善数据资源公允价值的评估方法,从而实现从成本法到收益法的跃迁。与数据产权登记和流通存证溯源体系相结合,探索建立类似增值税体系那样的数据“进销项”测算机制,对于企业受委托持有的数据资源及其衍生数据和中间数据,建立核算标准,这样才能让数据入表真正汇集大量中小企业。积极推动公共数据资产入表。
16、构建多方协同的数据治理基础 促进数据要素良性发展(搜狐网)
中国移动信息技术中心研发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张晓京近期发表主题演讲《构建多方协同的数据治理基础,促进数据要素良性发展》表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成为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然而,数据要素流通仍面临着许多挑战,譬如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孤岛现象、数据信任与安全等问题。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演讲从数据要素流通的关键、数据要素流通的四个关键环节、区块链技术作用及基于区块链的统一治理体系应用场景和案例进一步阐述如何推动数据要素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流通机制和规范是数据要素流通的关键。在数据要素流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并解决与数据要素、数据资源及数据产品相关的流通性问题,可利用区块链和隐私计算等技术规避风险来促进数据要素的流通。此外,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流通环境和制度体系,区块链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环境保障和基础。
二、数据权属的认定和共享是数据要素流通的关键环节。首先,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可进行产权确权和权属变化的跟踪,可保障确权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和多方共管,可实现对数据要素流通过程的跟踪和存证记录,同时智能合约能够实现费用的实时计算和透明分配。最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存储和计算功能,可实现多方对数据权属的共管和共享,从而确保数据要素的安全治理。
三、区块链技术在数据要素流通中发挥重要作用。依托区块链构建的数据可信、流通可信、收益分配可信、安全治理可信“四个可信”能力,从企业内部数据要素的共建、共治、共享,到企业外部的数据要素共享和应用,构建了统一的数据要素流通全链路治理体系,规范了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等流程,确保了数据的规范性和可信度,提高了数据使用和安全性和效率,并为企业界、学界、管理者等不同视角提供了全方位白盒式治理能力。
四、基于区块链的统一治理体系应用场景和案例。在数据要素流转和交易过程中,中国移动信息技术中心发现针对数据的收集、访问、传输、利用、销毁等流通环节,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才能够有效地保护数据要素流转和交易的安全性、合规性和隐私性。因此,联合大数据团队和区块链团队运用技术手段构建“数联网”概念,通过中国移动通信网络,对数据要素流通的全流程、全链路实施穿透式监管,实现小而精准的数据要素快速交付;在金融风控场景中,贷前风险防控是棘手问题,在整体体系设计中充分利用隐私计算等技术,使放贷机构和运营商能够在双方数据可用前提下,建立企业征信评级模型,实现统一的治理。
【专家观点】
17、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及实现路径(光明网)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科学技术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贾品荣日前发表文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及实现路径》指出,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重点聚焦技术含量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需要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从多方面着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从五个途径发力。一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我国未来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努力方向。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包括营商环境改善、增加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教育质量等。二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克服高端制造业的技术短板,增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深度融入绿色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应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打造高效生态产业集群,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高耗能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跃迁至价值链的高端水平。四是打造数字核心技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创新,使数字技术与其他技术领域不断实现跨界协同。伴随数字技术创新在各产业领域的渗透、覆盖和应用,赋能效应逐步扩大,将有力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五是释放人才活力。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培养能够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壮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让创新型人才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者、推动者。
文章就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出相关建议。
一、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先进技术的应用提供良好基础条件。新型基础设施是企业利用先进前沿技术实现跨越式升级发展的基础条件。新型基础设施的新颖之处在于有潜力与各个行业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相结合,利用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赋能应用于生态、医疗、金融等多样化的领域,促进多种技术、产品和行业实现协同或融合发展。譬如,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技术基础设施,能够围绕数据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决策过程,增强生产端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匹配度,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新质生产力发展所依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具有高创新性和知识密集性的显著特征,对科技人才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且对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较高,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制约因素。当前,我国高水平科技人才储备仍然不足,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必须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以多种形式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三、聚焦底层共性技术的突破创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目前国内创新资源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实现创新突破。在单一自然科学领域长期未能出现突破性创新的情况下,底层共性技术的突破创新成为短期内快速形成新的技术应用亮点、突破性产品亮点和技术壁垒要素的关键。
四、加速技术转移转化,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可通过打造技术服务平台融通大中小企业研发资源,避免研发信息孤岛效应导致的技术资源、设备、人员的闲置和浪费,有效弥补基础创新和产品开发之间的空白地带,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和成本。加强政府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导向作用,针对底层关键技术领域,实施包括研究、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内的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方位扶持行动。布局以创新成果产业化为目标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五、加强对数字企业扶持力度, 实现更优的“数字生产力”。现阶段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未来应继续加大对数字企业扶持力度,优化核心技术产业布局,实施多领域、多部门、多形式联合的数字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的高效科技攻关体系。在产业格局未定的关键窗口期,抢占技术优势,形成更优的“数字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8、电商兴起不会让实体经济“陨落”(中国质量报)
电子商务快速兴起,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相比线下实体经营模式,电子商务价格更加透明,交易更加便捷,更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因而将大量消费者吸引到线上,导致线下实体经营商铺客流减少,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于是,网上出现一些指责电商侵蚀实体经济的声音。尤其是近几年,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复杂多变,许多实体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网上关于电商的一些负面评论日益增多,甚至出现“电商不倒,实体不好”的极端言论。
事实上,电商经济刚起步时,就有电商经济会削弱实体经济的论调。对此,许多经济学家作出回应,认为这种观念有失偏颇,从市场经济发展历史和市场经济规律看,电商出现有其必然性,它借助互联网技术获得发展空间,但实质上只是实体经济外延的拓展,并未走向实体经济的对立面。实体经济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并不局限于实体经营场所内的经营行为。一些人将电商与实体店对立,其关注的矛盾点实为实体经济的销售流通渠道之争,而不是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之争。
电子商务活动不过是作为销售管理的一种线上渠道,商品的生产、物流等仍然是线下实体经济所完成,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商经济客观上带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种带动作用在农业电商领域尤为明显。在电商普及之前,农产品销售受地域限制,很难为更广范围的消费者所知晓,而电商特别是直播带货这种新型交易模式的出现,“缩短”了农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并借助发达的快递物流,实现从产地直销到消费者手中,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不过,电商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伴生一些问题。作为一种新兴经济模式,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商经济拥有一些新特点,其规模和影响力远大于依托实体经营发展的传统经济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市场秩序、企业组织乃至社会结构的不平衡,也会引出不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等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电商领域“马太效应”明显,更容易出现“赢者通吃”现象。人们看到,一些平台店大欺客,通过收取高额渠道费用、无序价格战等方式,压缩了实体企业的生存空间。直播带货异军突起后,很快形成“头部效应”,网络流量快速向头部主播汇集,他们拥有定价权,中小电商难以获取更多收益,财富加速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分配不公平问题日益凸显。
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也应该以发展的态度看待和解决。未来电商发展应摆脱备受诟病的单纯平台模式,深入融合到实体经济的每一个环节。要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标准,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促进企业间公平竞争。同时,促进产业上下游完美对接,进而提升从生产到消费每一个环节的效率,实现生产更智慧、物流更高效、消费更美好。一言以蔽之,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和监管措施,真正发挥电商的积极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