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中欧协会商务资讯

作者:ceatec 时间:2023/11/10

电子商务资讯摘要

来源: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 


【重要讲话】

习近平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新华社)

  10月18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的主旨演讲。在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

  一、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中方将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办好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会同各方搭建以铁路、公路直达运输为支撑的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加快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建设。

  二、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方将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同更多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主动对照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扩大数字产品等市场准入,深化国有企业、数字经济、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领域改革。中方将每年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未来5年(2024-2028年),中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有望累计超过32万亿美元、5万亿美元。

  三、开展务实合作。中方将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各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亿元人民币,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本届高峰论坛期间举行的企业家大会达成了972亿美元的项目合作协议。中方还将实施1000个小型民生援助项目,通过鲁班工坊等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并同各方加强对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和人员安全保障。

  四、促进绿色发展。中方将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加大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支持,继续举办“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建设光伏产业对话交流机制和绿色低碳专家网络。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到2030年为伙伴国开展10万人次培训。

  五、推动科技创新。中方将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未来5年把同各方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扩大到100家,支持各国青年科学家来华短期工作。中方将在本届论坛上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愿同各国加强交流和对话,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

  六、支持民间交往。中方将举办“良渚论坛”,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在已经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艺术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联盟的基础上,成立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继续实施“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

  七、建设廉洁之路。中方将会同合作伙伴发布《“一带一路”廉洁建设成效与展望》,推出《“一带一路”廉洁建设高级原则》,建立“一带一路”企业廉洁合规评价体系,同国际组织合作开展“一带一路”廉洁研究和培训。

  八、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中方将同共建“一带一路”各国加强能源、税收、金融、绿色发展、减灾、反腐败、智库、媒体、文化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继续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成立高峰论坛秘书处。


【数实融合】

数字化是推动服务消费提质升级的重要途径(国家治理)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坚发表文章《数字赋能服务消费:作用机制与政策取向》指出,当经济发展达到特定水平之后,服务消费将成为消费增长的主力,其代表着消费品质升级与结构升级的方向,是提振内需的重要方面和潜力所在。但相较于实物消费,服务消费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供需匹配难、信任机制难以构建等问题。文章认为,数字化手段能够有效弥合服务消费本身的裂痕,可以从六个方面推动服务消费提质升级。

  一、数字化手段可以优化服务体验,改善服务质量,扩展服务消费场景。数字化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通过深入挖掘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促进服务消费与场域深度融合,提升服务消费场所的环境、氛围,丰富服务消费的内涵和形式,优化消费者心理体验,使消费者在服务前、服务中和服务后都能有较为愉悦的服务感受。咨询公司麦肯锡调查表明,通过使用数字技术可以将客户满意度提高15%-20%,将服务成本降低20%-40%,并将转化率提高20%。

  二、数字化手段有利于建立信任机制,催生更多服务消费。利用数字化手段,消费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到关于服务消费场景的大量历史信息,包括评价数据、各种软硬件设施、服务人员素质等,以更低的时间成本对所需的服务作出更为精准的预期,增强供需双方的信任机制。数字化手段可以通过加快信息传播、增强交易透明度、建立交易保障机制和质量追溯机制,拉近供需双方的距离。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阿里巴巴联合发布的《中国生活服务业数字化报告(2022)》显示,家政消费线上化趋势增强,用户线上渗透率由2018年的47.8%提升至2020年的71.4%,在3年内提高23.6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6月,中国互联网家政平台月活跃用户规模达2919万人。

  三、数字化手段可以提高服务匹配效率,减轻服务消费的不便体验。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推动服务业供应链、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耦合更为高效,实现全链路数字化、在线化和智能化,提高服务效率。财政科学研究院所发布《促进包容的数字生活指数报告》指出,2021-2022年,数字生活服务供给指数上涨幅度达到89.6%。数字化生活水平的提升,不但便利居民生活,也使服务者能够更好地根据居民需求布局服务供给,提高服务匹配效率,促进服务消费。

  四、数字化手段可以有效扩大服务半径,提高服务容量。近几年,以消费者为中心向外延伸,围绕消费者的即时需求来开展服务的本地电商发展迅猛。不少餐饮企业借助互联网技术转型升级,实现线上与线下相互引流。研究表明,传统中小餐饮门店的服务半径一般为500米左右,而线上外卖的平均配送距离为987米,扩大了近一倍。

  五、数字化手段催生制造业服务化,使得消费者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在数字化推动下,C2B(用户到商家)和C2M(直连制造)等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正在全面兴起。C2B/C2M模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定制化生产方式,而是一种将现代柔性生产技术、信息化管理手段、高效供应链、3D打印等多种经营模式进行深度整合的新型商业模式。这种模式推动社会生产从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方式向信息化时代的个性化、柔性化、多样化生产方式转型。得益于C2B/C2M模式,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服务元素越来越多,新的服务场景不断涌现,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六、数字化推动与产品相关的服务消费持续发展。近年来,在以共享出行、民宿等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带动下,许多制造企业开始关注灵活型消费模式。该类模式的核心是将企业的产品以服务的方式交付给消费者按需使用,从而使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好的服务;对企业来说,这种模式可以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文章就如何推动服务消费提质升级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快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业市场主体大部分都是中小微企业乃至个体户,但现有的数字化转型方案主要以大型企业为主。工信部于2022年11月发布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虽然提出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思路,但其是以工业企业为基础构建,没有兼顾到生活服务类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因此,有必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下,群策群力提炼出服务业数字化的共性特征、工具和逻辑,编制出对各方具有实用价值的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指南,逐渐构建服务业数字化的人力资源、资金、算法算力等相关要素支持政策体系,为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特别是在监管与规范方面,要为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更好地发挥平台在促进服务消费数字化方面的作用。平台上汇聚大量的服务企业,积累了与数字化相关的基础数据,并建立初步的应对机制以解决服务消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体验问题、质量评价问题、信任机制问题等。因此,在方案制定中应重视平台企业积累的经验和提供的建议。以平台为主体,建立政府与平台合作机制,支持平台突破最小临界规模,参与服务业数字化试点示范。支持平台在信用机制构建、交易规则完善等方面进行更多探索,与数字化服务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加快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从而为促进服务消费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利用数字化手段营造更好的服务消费环境。服务消费具有无形性、即时性和体验性,消费者无法提前检验服务质量,因而服务消费投诉事件相较于实物消费更加普遍。对监管部门而言,要更好利用数字化技术,完善和畅通各种线上服务评价和投诉渠道,并将这些渠道与线下渠道实现融合互动,从而更好地保护服务消费者的权益。要与平台企业、社会组织、行业龙头企业等建立数据互通共享机制,及时发现服务消费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与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进一步细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则,为服务消费拉动内需创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数字化激发新型工业化内生动力(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发表文章《以数字化激发新型工业化内生动力》指出,随着内外环境变化,我国原有的优势因素遭遇新挑战,亟待进一步巩固和优化,从而有效应对我国经济所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由此,新型工业化就意味着需要全面改良、完善、提升原有供给侧、需求侧的基础条件。尤其是数字经济与数据要素的加持,为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和激发更多活力提供重要“抓手”。

  从供给侧视角看,迫切需要以推动数实融合为主线,加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应对供给冲击。原有的粗放式、要素堆积型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需真正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协同“挤出”低效产能,充分发掘经济内生动力。同时,更为重要的则是服务于需求侧目标,特别是通过新型工业化带动的产业升级,最终以数字经济和数字化手段为载体,改善消费和就业,应对需求收缩。数字化全面改变了消费产品、模式和场景,为促进消费拓展了新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提出,壮大数字消费,推进数字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稳定就业才能保障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从而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数字经济对此大有可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报告显示,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预计到2025年我国相关核心产业人才缺口数量将达约254万人。由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平台与高质量充分就业》指出,我国平台企业创造就业约2.4亿。这些都是数字化带来规模经济效应的重要体现。

  新型工业化与数字化的融合也是全球趋势。如美国先后发布《联邦大数据研发战略计划》等,构建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为主旨的政策体系,有效促进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进程;德国以“工业4.0”为核心,逐步完善数字化转型计划,并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展望未来,我国可以依托数字化打造“新开放模式”,在坚持合作交流中应对“逆全球化”。伴随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科技脱钩等声浪涌现,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合作与互依共存受到极大影响。同时,虽然在空间地理层面的经济交流短期内受到影响,但跨越时空约束的、庞大的数字化世界已经“扑面而来”,我国可以在其中探索诸多“新共识”。当前全球产业链确实出现本土化、区域化回归,但数字经济具有内在强化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可以有效对冲部分产业的逆全球化。由此,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大力支持数字经济、数据要素的对外开放合作,“内外融合”推动国内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都是重要的可选项。


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国家信息中心)

  近期,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战略规划处处长、未来产业和平台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胡拥军,受邀参加第四届智库科学与工程研讨会未来产业产业专题论坛,并围绕未来产业发展形势与支持导向作主题报告。

  胡拥军提出,未来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全球看,未来产业正成为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全球经济产业竞争最激烈的战略必争之地,发展未来产业是打造全球竞争新优势、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战略先手棋。面对新一轮技术产业变革,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未来产业发展的同一起跑线,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锻造非对称技术产业优势不容错过的战略机遇。从国内看,未来产业正在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加快培育新支柱产业的关键领域,发展未来产业是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胜负手,不仅有望培育形成一批千亿级甚至万亿级新支柱产业与产业集群,还可以通过广泛赋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发挥更大作用。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大势所趋,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从全球看,未来产业是一道共答题,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布局下一个5年乃至10年、20年可能迸发的未来产业,密集出台战略规划、法案法规、投资计划,围绕更持续的资金投入、更贯通的成果转化、更多元的孵化服务强化未来产业支持,旨在抢夺未来产业全球领导权。从全国看,未来产业是一道必答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围绕未来产业布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积极行动推动培育未来产业工作落实落细落地。从地方看,未来产业是一道抢答题,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均把未来产业作为拼经济、谋长远的重头戏,全国约有20个省市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等前沿领域推进未来产业建设。

  胡拥军建议,培育未来产业需要精细的温光水气调控式支持,其支持导向要从定向移栽移植转向更加突出厚植发展土壤、从扶大扶强扶优转向更加突出扶小扶新扶幼、从重视技术集成转向更加突出强化原始创新、从给钱给地支持转向更加突出场景市场支持。从技术策源看,既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面向科技源头问题、基础问题做好探索性研究,探索“国家出题+专家答题+市场阅卷”的模式,又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面临的现实问题,探索“企业出题+专家答题+市场阅卷”的模式。从转化孵化看,既要围绕“谁来转化孵化”,聚焦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加速等环节,探索“政府引导+园区集聚+企业唱戏”模式,立足于“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握手,建设全链条的转化孵化服务;又要围绕“怎样转化孵化”,探索构建“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场景应用创新体系,推动未来产业培育从“给政策”“给项目”到“给机会”“给市场”转变。从投资支持看,既要推动政府资金“耐心投”,引导各类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以一定比例支持未来产业,建立健全政府科技研发资金、政府产业引导资金与市场化投资基金的联动机制,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导向作用;又要鼓励社会资本“放心投”,引导社会资本“投小、投早、投未来、投硬科技”,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应未来产业特征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数据流动】

推动跨境数据流动国际合作治理(人民论坛网)

  近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熊光清发表文章《推动跨境数据流动国际合作治理》指出,跨境数据流动在支撑国际贸易活动、促进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全球数据资源共享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当前跨境数据流动国际合作治理尚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未形成完善的国际治理体制与机制,跨境数据流动国际合作治理存在三个困境。

  一是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关跨境数据流动的法律法规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国际社会对跨境数据流动的理念、原则与机制等远未形成共识,对跨境数据流动规则的制定也处于探索初期。美国和欧盟关于数据治理在价值理念和规则模式上存在根本差异,在隐私保护、境外管辖权和数字服务税等问题上存在难以弥合的分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跨境数据治理理念与原则上也存在严重分歧。不同国家之间也因此存在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冲突。

  二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数据保护的标准与要求存在明显差异。有些国家采取较为严格的数据保护措施,而有些国家对数据保护的要求则较为宽松,这种差异导致数据流动存在难以处理的合规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数据的流动和共享,影响数据的有效利用。推动不同国家采取相对一致的数据保护原则和规则,建立跨境数据流动的合规框架,促进数据合法合规跨境流动,是减少数据流动合规性问题的重要举措。美国在信息产业领域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是建立跨境数据流动治理规则的推动者,一直主张跨境数据的自由流动。但是,美国的规则并非全球规则,其与欧洲国家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则体系存在很大差异,国际上也存在多种不同的跨境数据流动治理模式。当前,美国、欧盟在加强协调的同时,都在积极构建以其治理规则体系为主导的跨境数据流动的“朋友圈”,其跨境数据流动治理规则深刻影响了全球数字贸易和数字经济发展。

  三是不同国家在数据流动、隐私权保护与国家安全问题方面难以实现有效平衡。数据自由流动是促进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个人隐私权需要得到充分保护。跨境数据流动涉及大量个人隐私数据,如何防止未经授权的数据访问和处理,保护个人隐私权,成为突出问题。一方面,为确保数据安全,需要采取加密、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另一方面,为保护隐私,需要限制数据流动。如何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关键问题。数字平台在运营过程中积累海量数据,由此引发的用户隐私泄露、数据滥用等问题经常出现。不同国家对于跨境数据流动采取的国家安全审查、数据安全审查和访问限制等措施不同,这些措施对数据的流动必然产生影响,由此导致国家间在面临跨境数据流动问题时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在跨境数据流动中,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权之间也可能存在分歧。处理好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权的关系,需要找到平衡点,既满足国家安全的需要,也尊重个人隐私权。

  文章就如何推动跨境数据流动国际合作治理提出三个建议。

  一、推动跨境数据流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和完善。一是推动制定跨境数据流动的共同原则和标准,促进跨境数据合规流动。签署多边或区域性的数据流动协议,推动国际组织和标准化机构制定数据保护标准,弥合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法律法规的不一致性。各国也要制定明确个人数据权利、数据处理原则、数据安全要求等方面的规定,以提升本国法律法规的国际适应性。二是共同完善跨境数据流动的国际合作框架,共同解决跨境数据流动治理中的法律法规不一致和制度赤字问题。各国可以加强立法合作,通过制定相互认可的法律法规,建立起跨境数据流动的合作机制和相互信任机制。建立境外数据访问和调取的合作机制,以便各国执法机构在必要时能够合法访问和调取跨境数据。企业在进行跨境数据流动时,需要同时满足各国的数据合规要求和隐私保护标准。要加强各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共同解决数据流动和隐私保护问题。同时,各国执法机构应加强跨国合作,共同打击跨境数据流动中的违法犯罪活动,通过信息共享、证据交换、执法合作等方式,加强对跨境数据流动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二、促进跨境数据流动国际合作治理技术创新与治理机制相匹配。一是鼓励和支持跨境数据流动治理技术的创新,包括数据加密技术、隐私保护技术、安全传输技术等,从技术层面提升跨境数据治理水平与能力。各国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技术合作等方式,推动技术创新,提高数据流动的安全性。要掌握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跨境数据流动的治理机制,确保跨境数据治理能力提升与技术创新保持同步。要通过加强国际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力度,打击侵权行为,确保知识产权在跨境数据流动中得到充分保护。二是行业组织或行业协会在跨境数据流动治理过程中要发挥重要作用,相关行业组织或行业协会可以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引导和规范跨境数据流动行为,确保数据流动符合法律法规、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行业组织或行业协会要加强对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教育与宣传工作,帮助各相关方更好理解跨境数据流动合作治理的重要性。

  三、平衡跨境数据流动国际合作治理多方利益。随着大国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非常重视数据资源,并将其视为获取经济、科技、安全等全方位战略竞争优势的关键,围绕跨境数据流动国际规则构建的博弈更加激烈。这就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立多边国际合作机制,通过国际组织等平台促进多方参与,确保各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诉求得到表达,尽可能实现多方互利共赢。在制定治理政策和规则时,要兼顾各方合法权益。全球数据监管竞争的实质,是各国寻求全球数字经济中的领导地位,抢夺制定全球数据规则标准的话语权,抢先形成新的国家竞争优势。国际合作治理的努力方向应是各国达成关于跨境数据流动规则制度的共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崭新的治理体系。


数据要素市场化要做好资源化、资产化和资本化(新华财经)

  近期,新华财经就如何更好发展数据交易所、如何活跃数据交易市场等问题采访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数权经济研究室主任钟宏。

  钟宏指出,近两年是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政策红利期,也是各地数据交易平台集中建设期。一方面各地都在建设自己的数据交易所,积极开展试点;另一方面,国家层面会通过国家数据局来开展统筹规划。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测算,2022年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已突破9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近175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8月底,内地成立的数据交易所共计49家。从地域分布看,国内数据交易所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广东6家,北京、江苏、浙江各4家,湖北、山东、河南各3家,上海、安徽、贵州、重庆各2家,四川、天津、陕西等14个省级行政区各1家。

  针对各地数据交易所交易量小但仍在持续挂牌运营问题,钟宏从三个方面进行解答。一是数据交易所是承担地方发展数据要素市场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各地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基础设施。二是数据要素市场化将构建一个完整产业体系,在这个产业体系中,存在“数据农场、工厂和商场”三个“chang”。数据农场是数据的采集方,数据工厂是数据的加工和使用方,而数据要素的流通,需要一个集中的聚合服务平台,数据交易所是数据商场中的典型代表,起到促进整个数据市场繁荣的作用,并带动数据农场、数据工厂产业链发展。三是全国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体系中,各地数据交易所,会逐步形成差异化的定位。数据要素市场未来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三chang合一”,数据农场、工厂和商场是紧密协同强耦合的关系。尽管目前较为独立和分散,但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将会产生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全新的产业生态,这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此外,钟宏表示数据要素市场化就是要做好数据的“三化”,即数据的“资源化、资产化和资本化”。“资源化”是通过数据农场将原始数据收集起来,但其中很多数据无法直接使用,要经过清洗加工,也就是数据治理,这是一个资源化的过程。“资产化”是要把数据进一步围绕场景需要,从应用需求侧去进行数据服务或者产品开发的一个过程。“资本化”是数据的市场化价值化,是要通过资本化的方式来进行数据要素的价值变现,形成产业链闭环。数据交易所本身具备金融属性,建设数据交易所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协同推动“三化”发展。未来国家级数据交易所的重要业务方向之一是构建数据要素资本化金融服务体系。


【行业动态】

中国生鲜快消品零售市场电商渗透率居全球首位(中国证券网)

  10月19日,咨询公司贝恩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发布的《2023中国生鲜快消品零售业态发展趋势研究》(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生鲜快消品零售市场正处于电商渗透率引领全球,但集中度较低,且消费者两级分化日益加剧的阶段。

  《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电商渗透率达到了31%,远超美国(15%)、法国(12%)、德国(11%)和日本(13%)。同时,传统零售商超市场呈现高度分散化和地域化的特征,全国性连锁商超市场份额较低,在超市大卖场业态中,前三大企业占市场份额小于10%。

  《报告》预计,到2028年,中国整体生鲜快消品零售市场规模将继续平稳增长并伴随着业态结构的显著变化,呈现出四大新特征:一是精明务实的价值主张更加盛行;二是高收入及富裕城市家庭继续增长,利好相关业态;三是传统超市大卖场业态在线上化趋势冲击下艰难探索盈利之路;四是传统电商平台流量见顶,新兴的折扣/兴趣/内容电商渠道将接过增长大旗。


《中国新电商发展报告2023》显示:新电商内涵特征更加丰富(环球网)

  近期,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和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新电商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新电商的不断发展,产业实践日益深入,各界对新电商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新电商内涵演变更加丰富,特征更加显著。

  《报告》指出,新电商是以数据为核心要素,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以用户为中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商贸活动的融合创新下衍生的新业态。它拓宽传统电子商务的边界,是一种促进数字空间与实体空间深度融合的产业组织形式,创造电子商务和传统商务的新价值。它包含新场景、新体验、新链接等元素,体验式消费、多场景融合和智能化匹配特色明显。

  《报告》显示,当前新电商特征呈现多元化趋势。

  一是需求适配更加高效。在消费端,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和品质型消费快速升级,催生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服务,以满足消费者对优质产品和品质服务的供给。

  二是场景体验更加人性化。传统电商的应用场景较为单一,通过购物为个人和企业节省时间和效率。新电商的应用场景是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借助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与电子商务各细分领域集成创新,产生一大批创新应用场景。

  三是成长发展更加快速。数字经济孕育的新模式和新业态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引导要素流动通畅,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带动网络零售、乡村振兴和跨境贸易的快速发展。

  四是社会功能更加多元。传统的电子商务往往聚焦于提质增效,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收益。与传统电子商务相比,新电商处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影响渗透更加多元立体,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技术前沿】

我国加快推进5G轻量化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新华社)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推进5G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到2025年,5G轻量化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融合应用规模上量,安全能力同步增强,打造完整产业体系。

  5G网络具有高带宽、低时延等特点,5G轻量化技术简化了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的复杂度,降低了整体成本、能耗等,是5G实现人、机、物互联的重要基础,将在构建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到2025年,5G RedCap产业综合能力显著提升,标准持续演进,应用规模持续增长。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实现5G RedCap规模覆盖。5G RedCap在工业、能源、物流、车联网、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

CHINA-EUROPE ASSOCIATION FOR TECHNICAL & ECONOMIC COOPERATION

地址:中国-北京市 邮编:100710

电话:010-6451 6951 邮箱:office@ceatec.org.cn 传真:010-6451 5497

ICP备案:京ICP备1704683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452号

中欧经济技术合作协会版权所有

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


【11月10日】中欧协会商务资讯

作者:ceatec时间:2023/11/10

电子商务资讯摘要

来源: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 


【重要讲话】

习近平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新华社)

  10月18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的主旨演讲。在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

  一、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中方将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办好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会同各方搭建以铁路、公路直达运输为支撑的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加快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建设。

  二、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方将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同更多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主动对照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扩大数字产品等市场准入,深化国有企业、数字经济、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领域改革。中方将每年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未来5年(2024-2028年),中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有望累计超过32万亿美元、5万亿美元。

  三、开展务实合作。中方将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各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亿元人民币,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本届高峰论坛期间举行的企业家大会达成了972亿美元的项目合作协议。中方还将实施1000个小型民生援助项目,通过鲁班工坊等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并同各方加强对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和人员安全保障。

  四、促进绿色发展。中方将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加大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支持,继续举办“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建设光伏产业对话交流机制和绿色低碳专家网络。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到2030年为伙伴国开展10万人次培训。

  五、推动科技创新。中方将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未来5年把同各方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扩大到100家,支持各国青年科学家来华短期工作。中方将在本届论坛上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愿同各国加强交流和对话,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

  六、支持民间交往。中方将举办“良渚论坛”,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在已经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艺术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联盟的基础上,成立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继续实施“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

  七、建设廉洁之路。中方将会同合作伙伴发布《“一带一路”廉洁建设成效与展望》,推出《“一带一路”廉洁建设高级原则》,建立“一带一路”企业廉洁合规评价体系,同国际组织合作开展“一带一路”廉洁研究和培训。

  八、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中方将同共建“一带一路”各国加强能源、税收、金融、绿色发展、减灾、反腐败、智库、媒体、文化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继续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成立高峰论坛秘书处。


【数实融合】

数字化是推动服务消费提质升级的重要途径(国家治理)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坚发表文章《数字赋能服务消费:作用机制与政策取向》指出,当经济发展达到特定水平之后,服务消费将成为消费增长的主力,其代表着消费品质升级与结构升级的方向,是提振内需的重要方面和潜力所在。但相较于实物消费,服务消费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供需匹配难、信任机制难以构建等问题。文章认为,数字化手段能够有效弥合服务消费本身的裂痕,可以从六个方面推动服务消费提质升级。

  一、数字化手段可以优化服务体验,改善服务质量,扩展服务消费场景。数字化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通过深入挖掘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促进服务消费与场域深度融合,提升服务消费场所的环境、氛围,丰富服务消费的内涵和形式,优化消费者心理体验,使消费者在服务前、服务中和服务后都能有较为愉悦的服务感受。咨询公司麦肯锡调查表明,通过使用数字技术可以将客户满意度提高15%-20%,将服务成本降低20%-40%,并将转化率提高20%。

  二、数字化手段有利于建立信任机制,催生更多服务消费。利用数字化手段,消费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到关于服务消费场景的大量历史信息,包括评价数据、各种软硬件设施、服务人员素质等,以更低的时间成本对所需的服务作出更为精准的预期,增强供需双方的信任机制。数字化手段可以通过加快信息传播、增强交易透明度、建立交易保障机制和质量追溯机制,拉近供需双方的距离。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阿里巴巴联合发布的《中国生活服务业数字化报告(2022)》显示,家政消费线上化趋势增强,用户线上渗透率由2018年的47.8%提升至2020年的71.4%,在3年内提高23.6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6月,中国互联网家政平台月活跃用户规模达2919万人。

  三、数字化手段可以提高服务匹配效率,减轻服务消费的不便体验。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推动服务业供应链、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耦合更为高效,实现全链路数字化、在线化和智能化,提高服务效率。财政科学研究院所发布《促进包容的数字生活指数报告》指出,2021-2022年,数字生活服务供给指数上涨幅度达到89.6%。数字化生活水平的提升,不但便利居民生活,也使服务者能够更好地根据居民需求布局服务供给,提高服务匹配效率,促进服务消费。

  四、数字化手段可以有效扩大服务半径,提高服务容量。近几年,以消费者为中心向外延伸,围绕消费者的即时需求来开展服务的本地电商发展迅猛。不少餐饮企业借助互联网技术转型升级,实现线上与线下相互引流。研究表明,传统中小餐饮门店的服务半径一般为500米左右,而线上外卖的平均配送距离为987米,扩大了近一倍。

  五、数字化手段催生制造业服务化,使得消费者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在数字化推动下,C2B(用户到商家)和C2M(直连制造)等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正在全面兴起。C2B/C2M模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定制化生产方式,而是一种将现代柔性生产技术、信息化管理手段、高效供应链、3D打印等多种经营模式进行深度整合的新型商业模式。这种模式推动社会生产从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方式向信息化时代的个性化、柔性化、多样化生产方式转型。得益于C2B/C2M模式,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服务元素越来越多,新的服务场景不断涌现,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六、数字化推动与产品相关的服务消费持续发展。近年来,在以共享出行、民宿等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带动下,许多制造企业开始关注灵活型消费模式。该类模式的核心是将企业的产品以服务的方式交付给消费者按需使用,从而使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好的服务;对企业来说,这种模式可以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文章就如何推动服务消费提质升级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快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业市场主体大部分都是中小微企业乃至个体户,但现有的数字化转型方案主要以大型企业为主。工信部于2022年11月发布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虽然提出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思路,但其是以工业企业为基础构建,没有兼顾到生活服务类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因此,有必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下,群策群力提炼出服务业数字化的共性特征、工具和逻辑,编制出对各方具有实用价值的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指南,逐渐构建服务业数字化的人力资源、资金、算法算力等相关要素支持政策体系,为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特别是在监管与规范方面,要为服务业数字化转型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更好地发挥平台在促进服务消费数字化方面的作用。平台上汇聚大量的服务企业,积累了与数字化相关的基础数据,并建立初步的应对机制以解决服务消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体验问题、质量评价问题、信任机制问题等。因此,在方案制定中应重视平台企业积累的经验和提供的建议。以平台为主体,建立政府与平台合作机制,支持平台突破最小临界规模,参与服务业数字化试点示范。支持平台在信用机制构建、交易规则完善等方面进行更多探索,与数字化服务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加快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从而为促进服务消费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利用数字化手段营造更好的服务消费环境。服务消费具有无形性、即时性和体验性,消费者无法提前检验服务质量,因而服务消费投诉事件相较于实物消费更加普遍。对监管部门而言,要更好利用数字化技术,完善和畅通各种线上服务评价和投诉渠道,并将这些渠道与线下渠道实现融合互动,从而更好地保护服务消费者的权益。要与平台企业、社会组织、行业龙头企业等建立数据互通共享机制,及时发现服务消费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与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进一步细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则,为服务消费拉动内需创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数字化激发新型工业化内生动力(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发表文章《以数字化激发新型工业化内生动力》指出,随着内外环境变化,我国原有的优势因素遭遇新挑战,亟待进一步巩固和优化,从而有效应对我国经济所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由此,新型工业化就意味着需要全面改良、完善、提升原有供给侧、需求侧的基础条件。尤其是数字经济与数据要素的加持,为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和激发更多活力提供重要“抓手”。

  从供给侧视角看,迫切需要以推动数实融合为主线,加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应对供给冲击。原有的粗放式、要素堆积型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需真正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协同“挤出”低效产能,充分发掘经济内生动力。同时,更为重要的则是服务于需求侧目标,特别是通过新型工业化带动的产业升级,最终以数字经济和数字化手段为载体,改善消费和就业,应对需求收缩。数字化全面改变了消费产品、模式和场景,为促进消费拓展了新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提出,壮大数字消费,推进数字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稳定就业才能保障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从而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数字经济对此大有可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报告显示,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预计到2025年我国相关核心产业人才缺口数量将达约254万人。由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平台与高质量充分就业》指出,我国平台企业创造就业约2.4亿。这些都是数字化带来规模经济效应的重要体现。

  新型工业化与数字化的融合也是全球趋势。如美国先后发布《联邦大数据研发战略计划》等,构建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为主旨的政策体系,有效促进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进程;德国以“工业4.0”为核心,逐步完善数字化转型计划,并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展望未来,我国可以依托数字化打造“新开放模式”,在坚持合作交流中应对“逆全球化”。伴随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科技脱钩等声浪涌现,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合作与互依共存受到极大影响。同时,虽然在空间地理层面的经济交流短期内受到影响,但跨越时空约束的、庞大的数字化世界已经“扑面而来”,我国可以在其中探索诸多“新共识”。当前全球产业链确实出现本土化、区域化回归,但数字经济具有内在强化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可以有效对冲部分产业的逆全球化。由此,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大力支持数字经济、数据要素的对外开放合作,“内外融合”推动国内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都是重要的可选项。


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国家信息中心)

  近期,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战略规划处处长、未来产业和平台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胡拥军,受邀参加第四届智库科学与工程研讨会未来产业产业专题论坛,并围绕未来产业发展形势与支持导向作主题报告。

  胡拥军提出,未来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全球看,未来产业正成为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全球经济产业竞争最激烈的战略必争之地,发展未来产业是打造全球竞争新优势、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战略先手棋。面对新一轮技术产业变革,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未来产业发展的同一起跑线,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锻造非对称技术产业优势不容错过的战略机遇。从国内看,未来产业正在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加快培育新支柱产业的关键领域,发展未来产业是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胜负手,不仅有望培育形成一批千亿级甚至万亿级新支柱产业与产业集群,还可以通过广泛赋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发挥更大作用。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大势所趋,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从全球看,未来产业是一道共答题,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布局下一个5年乃至10年、20年可能迸发的未来产业,密集出台战略规划、法案法规、投资计划,围绕更持续的资金投入、更贯通的成果转化、更多元的孵化服务强化未来产业支持,旨在抢夺未来产业全球领导权。从全国看,未来产业是一道必答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围绕未来产业布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积极行动推动培育未来产业工作落实落细落地。从地方看,未来产业是一道抢答题,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均把未来产业作为拼经济、谋长远的重头戏,全国约有20个省市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等前沿领域推进未来产业建设。

  胡拥军建议,培育未来产业需要精细的温光水气调控式支持,其支持导向要从定向移栽移植转向更加突出厚植发展土壤、从扶大扶强扶优转向更加突出扶小扶新扶幼、从重视技术集成转向更加突出强化原始创新、从给钱给地支持转向更加突出场景市场支持。从技术策源看,既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面向科技源头问题、基础问题做好探索性研究,探索“国家出题+专家答题+市场阅卷”的模式,又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面临的现实问题,探索“企业出题+专家答题+市场阅卷”的模式。从转化孵化看,既要围绕“谁来转化孵化”,聚焦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加速等环节,探索“政府引导+园区集聚+企业唱戏”模式,立足于“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握手,建设全链条的转化孵化服务;又要围绕“怎样转化孵化”,探索构建“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场景应用创新体系,推动未来产业培育从“给政策”“给项目”到“给机会”“给市场”转变。从投资支持看,既要推动政府资金“耐心投”,引导各类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以一定比例支持未来产业,建立健全政府科技研发资金、政府产业引导资金与市场化投资基金的联动机制,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导向作用;又要鼓励社会资本“放心投”,引导社会资本“投小、投早、投未来、投硬科技”,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应未来产业特征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数据流动】

推动跨境数据流动国际合作治理(人民论坛网)

  近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熊光清发表文章《推动跨境数据流动国际合作治理》指出,跨境数据流动在支撑国际贸易活动、促进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全球数据资源共享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当前跨境数据流动国际合作治理尚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未形成完善的国际治理体制与机制,跨境数据流动国际合作治理存在三个困境。

  一是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关跨境数据流动的法律法规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国际社会对跨境数据流动的理念、原则与机制等远未形成共识,对跨境数据流动规则的制定也处于探索初期。美国和欧盟关于数据治理在价值理念和规则模式上存在根本差异,在隐私保护、境外管辖权和数字服务税等问题上存在难以弥合的分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跨境数据治理理念与原则上也存在严重分歧。不同国家之间也因此存在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冲突。

  二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数据保护的标准与要求存在明显差异。有些国家采取较为严格的数据保护措施,而有些国家对数据保护的要求则较为宽松,这种差异导致数据流动存在难以处理的合规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数据的流动和共享,影响数据的有效利用。推动不同国家采取相对一致的数据保护原则和规则,建立跨境数据流动的合规框架,促进数据合法合规跨境流动,是减少数据流动合规性问题的重要举措。美国在信息产业领域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是建立跨境数据流动治理规则的推动者,一直主张跨境数据的自由流动。但是,美国的规则并非全球规则,其与欧洲国家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则体系存在很大差异,国际上也存在多种不同的跨境数据流动治理模式。当前,美国、欧盟在加强协调的同时,都在积极构建以其治理规则体系为主导的跨境数据流动的“朋友圈”,其跨境数据流动治理规则深刻影响了全球数字贸易和数字经济发展。

  三是不同国家在数据流动、隐私权保护与国家安全问题方面难以实现有效平衡。数据自由流动是促进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个人隐私权需要得到充分保护。跨境数据流动涉及大量个人隐私数据,如何防止未经授权的数据访问和处理,保护个人隐私权,成为突出问题。一方面,为确保数据安全,需要采取加密、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另一方面,为保护隐私,需要限制数据流动。如何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关键问题。数字平台在运营过程中积累海量数据,由此引发的用户隐私泄露、数据滥用等问题经常出现。不同国家对于跨境数据流动采取的国家安全审查、数据安全审查和访问限制等措施不同,这些措施对数据的流动必然产生影响,由此导致国家间在面临跨境数据流动问题时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在跨境数据流动中,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权之间也可能存在分歧。处理好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权的关系,需要找到平衡点,既满足国家安全的需要,也尊重个人隐私权。

  文章就如何推动跨境数据流动国际合作治理提出三个建议。

  一、推动跨境数据流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和完善。一是推动制定跨境数据流动的共同原则和标准,促进跨境数据合规流动。签署多边或区域性的数据流动协议,推动国际组织和标准化机构制定数据保护标准,弥合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法律法规的不一致性。各国也要制定明确个人数据权利、数据处理原则、数据安全要求等方面的规定,以提升本国法律法规的国际适应性。二是共同完善跨境数据流动的国际合作框架,共同解决跨境数据流动治理中的法律法规不一致和制度赤字问题。各国可以加强立法合作,通过制定相互认可的法律法规,建立起跨境数据流动的合作机制和相互信任机制。建立境外数据访问和调取的合作机制,以便各国执法机构在必要时能够合法访问和调取跨境数据。企业在进行跨境数据流动时,需要同时满足各国的数据合规要求和隐私保护标准。要加强各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共同解决数据流动和隐私保护问题。同时,各国执法机构应加强跨国合作,共同打击跨境数据流动中的违法犯罪活动,通过信息共享、证据交换、执法合作等方式,加强对跨境数据流动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二、促进跨境数据流动国际合作治理技术创新与治理机制相匹配。一是鼓励和支持跨境数据流动治理技术的创新,包括数据加密技术、隐私保护技术、安全传输技术等,从技术层面提升跨境数据治理水平与能力。各国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技术合作等方式,推动技术创新,提高数据流动的安全性。要掌握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跨境数据流动的治理机制,确保跨境数据治理能力提升与技术创新保持同步。要通过加强国际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力度,打击侵权行为,确保知识产权在跨境数据流动中得到充分保护。二是行业组织或行业协会在跨境数据流动治理过程中要发挥重要作用,相关行业组织或行业协会可以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引导和规范跨境数据流动行为,确保数据流动符合法律法规、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行业组织或行业协会要加强对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教育与宣传工作,帮助各相关方更好理解跨境数据流动合作治理的重要性。

  三、平衡跨境数据流动国际合作治理多方利益。随着大国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非常重视数据资源,并将其视为获取经济、科技、安全等全方位战略竞争优势的关键,围绕跨境数据流动国际规则构建的博弈更加激烈。这就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立多边国际合作机制,通过国际组织等平台促进多方参与,确保各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诉求得到表达,尽可能实现多方互利共赢。在制定治理政策和规则时,要兼顾各方合法权益。全球数据监管竞争的实质,是各国寻求全球数字经济中的领导地位,抢夺制定全球数据规则标准的话语权,抢先形成新的国家竞争优势。国际合作治理的努力方向应是各国达成关于跨境数据流动规则制度的共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崭新的治理体系。


数据要素市场化要做好资源化、资产化和资本化(新华财经)

  近期,新华财经就如何更好发展数据交易所、如何活跃数据交易市场等问题采访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数权经济研究室主任钟宏。

  钟宏指出,近两年是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政策红利期,也是各地数据交易平台集中建设期。一方面各地都在建设自己的数据交易所,积极开展试点;另一方面,国家层面会通过国家数据局来开展统筹规划。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测算,2022年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已突破9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近175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8月底,内地成立的数据交易所共计49家。从地域分布看,国内数据交易所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广东6家,北京、江苏、浙江各4家,湖北、山东、河南各3家,上海、安徽、贵州、重庆各2家,四川、天津、陕西等14个省级行政区各1家。

  针对各地数据交易所交易量小但仍在持续挂牌运营问题,钟宏从三个方面进行解答。一是数据交易所是承担地方发展数据要素市场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各地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基础设施。二是数据要素市场化将构建一个完整产业体系,在这个产业体系中,存在“数据农场、工厂和商场”三个“chang”。数据农场是数据的采集方,数据工厂是数据的加工和使用方,而数据要素的流通,需要一个集中的聚合服务平台,数据交易所是数据商场中的典型代表,起到促进整个数据市场繁荣的作用,并带动数据农场、数据工厂产业链发展。三是全国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体系中,各地数据交易所,会逐步形成差异化的定位。数据要素市场未来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三chang合一”,数据农场、工厂和商场是紧密协同强耦合的关系。尽管目前较为独立和分散,但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将会产生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全新的产业生态,这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此外,钟宏表示数据要素市场化就是要做好数据的“三化”,即数据的“资源化、资产化和资本化”。“资源化”是通过数据农场将原始数据收集起来,但其中很多数据无法直接使用,要经过清洗加工,也就是数据治理,这是一个资源化的过程。“资产化”是要把数据进一步围绕场景需要,从应用需求侧去进行数据服务或者产品开发的一个过程。“资本化”是数据的市场化价值化,是要通过资本化的方式来进行数据要素的价值变现,形成产业链闭环。数据交易所本身具备金融属性,建设数据交易所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协同推动“三化”发展。未来国家级数据交易所的重要业务方向之一是构建数据要素资本化金融服务体系。


【行业动态】

中国生鲜快消品零售市场电商渗透率居全球首位(中国证券网)

  10月19日,咨询公司贝恩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发布的《2023中国生鲜快消品零售业态发展趋势研究》(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生鲜快消品零售市场正处于电商渗透率引领全球,但集中度较低,且消费者两级分化日益加剧的阶段。

  《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电商渗透率达到了31%,远超美国(15%)、法国(12%)、德国(11%)和日本(13%)。同时,传统零售商超市场呈现高度分散化和地域化的特征,全国性连锁商超市场份额较低,在超市大卖场业态中,前三大企业占市场份额小于10%。

  《报告》预计,到2028年,中国整体生鲜快消品零售市场规模将继续平稳增长并伴随着业态结构的显著变化,呈现出四大新特征:一是精明务实的价值主张更加盛行;二是高收入及富裕城市家庭继续增长,利好相关业态;三是传统超市大卖场业态在线上化趋势冲击下艰难探索盈利之路;四是传统电商平台流量见顶,新兴的折扣/兴趣/内容电商渠道将接过增长大旗。


《中国新电商发展报告2023》显示:新电商内涵特征更加丰富(环球网)

  近期,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和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国新电商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新电商的不断发展,产业实践日益深入,各界对新电商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新电商内涵演变更加丰富,特征更加显著。

  《报告》指出,新电商是以数据为核心要素,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以用户为中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商贸活动的融合创新下衍生的新业态。它拓宽传统电子商务的边界,是一种促进数字空间与实体空间深度融合的产业组织形式,创造电子商务和传统商务的新价值。它包含新场景、新体验、新链接等元素,体验式消费、多场景融合和智能化匹配特色明显。

  《报告》显示,当前新电商特征呈现多元化趋势。

  一是需求适配更加高效。在消费端,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和品质型消费快速升级,催生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服务,以满足消费者对优质产品和品质服务的供给。

  二是场景体验更加人性化。传统电商的应用场景较为单一,通过购物为个人和企业节省时间和效率。新电商的应用场景是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借助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与电子商务各细分领域集成创新,产生一大批创新应用场景。

  三是成长发展更加快速。数字经济孕育的新模式和新业态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引导要素流动通畅,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带动网络零售、乡村振兴和跨境贸易的快速发展。

  四是社会功能更加多元。传统的电子商务往往聚焦于提质增效,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收益。与传统电子商务相比,新电商处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影响渗透更加多元立体,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技术前沿】

我国加快推进5G轻量化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新华社)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推进5G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到2025年,5G轻量化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融合应用规模上量,安全能力同步增强,打造完整产业体系。

  5G网络具有高带宽、低时延等特点,5G轻量化技术简化了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的复杂度,降低了整体成本、能耗等,是5G实现人、机、物互联的重要基础,将在构建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到2025年,5G RedCap产业综合能力显著提升,标准持续演进,应用规模持续增长。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实现5G RedCap规模覆盖。5G RedCap在工业、能源、物流、车联网、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