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汽车品牌影响力排名变化“翻天覆地”小米与鸿蒙智行首进前十

作者:ceatec 时间:2025/08/07

8月5日,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联合清博智能在北京正式发布《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指数》,该指数整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权威产销数据及清博立体化监测网络、车300保值率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同源与算法透明的科学架构,旨在破解传统评估中数据孤岛、模型片面及公信力不足的行业痛点,为汽车品牌全生命周期竞争力建立量化标尺。

最新发布的2025年二季度榜单数据清晰揭示,比亚迪以颠覆性优势超越大众登顶乘用车榜首,而跨界科技巨头小米汽车更是上演“空降”奇迹,携首款SUV“YU7”创下18小时锁定订单超24万台的纪录,以黑马姿态强势占据榜单亚军;同时,鸿蒙智行作为全新面孔首次亮相便成功跻身乘用车影响力前十。本土新能源与科技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重塑市场影响力版图,而传播声量与用户口碑的均衡提升已成为品牌决胜未来的核心能力。


 

▲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璟玥


发布会现场,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璟玥、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秘书长王禁、清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郎清平、车300副总裁马剑峰,以及江铃汽车销售传播总监涂贵红、赛力斯汽车 AITO问界BG 品牌营销业务总监张莹莹、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公关总监齐玮、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公关传播部媒体负责人徐颖、比亚迪公关经理金丽媛、一汽解放京冀销售负责人孙建平等多位汽车品牌代表共同启动这一里程碑项目,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评估体系迈入科学化新阶段。

  

新能源与科技力量强势崛起,深刻重塑市场竞争格局


在乘用车领域,比亚迪凭借二季度累计销量超80万辆、同比增长近100%的强劲市场表现,以及在欧洲市场超越特斯拉等标志性事件所积累的广泛关注与“新能源科技领军”的品牌形象,以789.54分的综合影响力得分超越上季度冠军大众,强势登顶榜首。

更引人瞩目的是科技巨头的跨界效应,小米汽车依托其庞大的科技粉丝生态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在新品SUV“YU7”发布创下18小时内锁定订单超24万台的中国汽车工业新纪录,以及刷新纽博格林赛道圈速等热点事件的强力驱动下,网络声量爆发式增长,叠加高达4.55的用户满意度及极低投诉量(仅41件),空降榜单亚军。与此同时,吉利银河、鸿蒙智行等新晋面孔也成功跻身前十,使得本土新能源及科技造车品牌在乘用车Top10中占据七席,彻底改变了传统合资与外资品牌主导的旧有格局。

 

 

(2025年第二季度乘用车品牌影响力排行榜)


商用车市场同样波澜涌动,电动化转型明显提速,东风重卡凭借接近4.7分的卓越用户满意度和极低投诉率(仅1件),成功从一季度季军跃升至重卡影响力榜首;吉利旗下专注新能源的雷达汽车,通过精准定位家庭与商用双场景的混动皮卡新品上市及同比近200%的销量增速,影响力飙升至皮卡榜第二位;远程汽车强势跻身轻卡前五;在轻客领域,长安凯程与吉利远程凭借新能源产品线,更是一举从一季度Top5外闯入前三名,打破了传统燃油轻客品牌的固有排名。


(2025年第二季度商用车-重卡品类品牌影响力排行榜)


2025年第二季度商用车-皮卡品类品牌影响力排行榜)


2025年第二季度商用车-轻卡品类品牌影响力排行榜)


 2025年第二季度商用车-轻客品类品牌影响力排行榜)


多个商用车细分榜单涌现新进品牌,充分印证了传统厂商与新兴势力在电动化赛道上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整体市场热度亦呈现上扬态势,乘用车、重卡、轻卡等领域头部品牌的影响力得分较一季度普遍提升,反映出上海国际车展、京津冀国际汽车展览会等大型行业活动及密集的新品发布,有效推升了二季度汽车行业的整体关注度与传播热度。


传播广度与口碑深度协同,构成品牌影响力提升双引擎


《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指数》模型科学构建的权重体系(传播度与美誉度在乘用车、商用车模型中均占据30%和38%的核心权重)有力揭示了品牌影响力跃升的内在逻辑——传播声量与用户口碑的“双轮驱动”缺一不可。东风重卡的成功登顶,正是源于其在用户满意度接近满分、投诉率极低所构筑的卓越美誉度,与网络声量位居前列所体现的广泛传播度之间实现的良好平衡。同样,小米汽车的异军突起,既得益于雷军微博预热视频获近60万观看、新品上市引发全网热议所带来的瞬时巨大声量,也离不开用户对其车辆智能化、性价比的积极反馈所形成的高口碑基础(满意度领先、投诉量极低)。

 

相比之下,部分传统领先品牌虽根基深厚,却面临严峻挑战。大众汽车虽仍居乘用车Top3,但排名从第一滑落至第三,其相对较低的满意度和较高的投诉量凸显了口碑维度的短板;江铃轻客虽守住轻客榜首,长城皮卡继续领跑皮卡市场,但领先优势均明显收窄,用户满意度偏低成为制约其影响力的关键因素。这些案例深刻印证了在社交媒体时代,传播热度是吸引关注的前提,但唯有扎实的产品品质、优秀的用户体验和快速响应的服务所铸就的良好用户口碑,才能将一时的流量转化为持久稳固的品牌影响力,失衡则极易导致竞争优势的流失。


 

▲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秘书长王禁


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秘书长王禁表示,《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指数》对车企的战略参考价值在于精准诊断竞争短板并动态调优资源分配:若品牌呈现声量高涨但美誉度疲软的特征,需强化品控体系与用户服务响应;若销量领先却伴随保值率低迷,要注意新车降价节奏、采取回购方式维持保值率;同时季度榜单可敏锐捕捉细分市场变局,例如雷达皮卡凭借满意度(3.76分)与极低投诉率(1件)逆袭传统巨头,提示商用车企亟须加速电动化产品布局以应对新势力冲击。

 

科学评估体系树立行业标尺,赋能精准决策与价值提升


面对市场上评估体系良莠不齐的现状,本次发布的《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指数》通过融合客观大数据与行业专家智慧的综合确权机制(结合熵值法客观赋权与层次分析法主观赋权),构建了覆盖传播度、美誉度、市场表现、资产属性(乘用车专属)四大核心维度及十余项二级指标的差异化评估模型。

这一严谨透明的体系,不仅科学破解了跨品类品牌(如乘用车与不同种类商用车)横向比较的难题,更通过全景数据深度解析品牌影响力的内在构成,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精准导航。指数数据清晰显示,比亚迪的领先地位得益于其高达82.8万辆的季度销量所展现的压倒性市场表现;而小米汽车则凭借高达80.67%的二手车保值率,在品牌资产属性维度远超丰田(50.84%)、大众(45.85%)等传统豪强。福田轻卡能在轻卡领域蝉联冠军且影响力得分大幅提升,则源于其在网络声量(38.4万条遥遥领先)、用户满意度(4.77排名第二)及销量(7.87万辆居首)三个维度的全面领先。

 

 

▲清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郎清平


清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郎清平表示,相比传统评估体系,该指数在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中新增三大差异化维度:其一,技术资产量化维度。乘用车模型增设“保值率”(20%权重),直接映射市场对三电技术、智能系统的长期信心,例如极氪凭借懂车帝平台4.33分口碑领跑豪华电动车细分市场;其二,用户体验精细化度量。美誉度拆解为双平台评分与投诉量逆向折算,暴露技术可靠性的真实水平——问界接近零投诉的纪录为高端化路径提供范本;商用车则强化“政企声量占比”(如汉马科技9.2%政媒声量),呼应政策导向型市场的合规需求。其三,动态竞争力追踪机制。季度数据可捕捉技术迭代对品牌格局的影响,例如二季度乘用车Top10中新能源/科技品牌席位从6家增至7家,揭示电动化研发投入正加速转化为影响力优势。

这种多维度、穿透式的分析,超越了简单的排名呈现,能够清晰地指引企业识别自身在传播覆盖、用户关系维护、市场拓展或资产价值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营销策略、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最终实现品牌价值的有效提升。

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指数的正式发布,为正处于百年变革浪潮中的汽车产业树立了科学、公正的价值衡量标尺。二季度数据如同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以电动化、智能化为核心驱动力的本土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加速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规则。

在这一深刻变革中,传播声量所构筑的品牌认知广度与用户口碑所沉淀的品牌信任深度,两者的高度协同已成为决定品牌能否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正如中欧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璟玥在发布会致辞中所强调的那样,唯有秉持科学度量的精神支撑创新实践,以开放协作的姿态凝聚行业共识,中国汽车产业方能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转型中行稳致远。

展望未来,随着更多科技力量跨界入局、商用车电动化进程进一步提速,以及消费者对品牌综合价值认知的不断深化,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版图的重塑浪潮必将持续深化,引领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阶段。




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

CHINA-EUROPE ASSOCIATION FOR TECHNICAL & ECONOMIC COOPERATION

地址:中国-北京市 邮编:100710

电话:010-6451 6951 邮箱:office@ceatec.org.cn 传真:010-6451 5497

ICP备案:京ICP备1704683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452号

中欧经济技术合作协会版权所有

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


二季度汽车品牌影响力排名变化“翻天覆地”小米与鸿蒙智行首进前十

作者:ceatec时间:2025/08/07

8月5日,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联合清博智能在北京正式发布《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指数》,该指数整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权威产销数据及清博立体化监测网络、车300保值率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同源与算法透明的科学架构,旨在破解传统评估中数据孤岛、模型片面及公信力不足的行业痛点,为汽车品牌全生命周期竞争力建立量化标尺。

最新发布的2025年二季度榜单数据清晰揭示,比亚迪以颠覆性优势超越大众登顶乘用车榜首,而跨界科技巨头小米汽车更是上演“空降”奇迹,携首款SUV“YU7”创下18小时锁定订单超24万台的纪录,以黑马姿态强势占据榜单亚军;同时,鸿蒙智行作为全新面孔首次亮相便成功跻身乘用车影响力前十。本土新能源与科技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重塑市场影响力版图,而传播声量与用户口碑的均衡提升已成为品牌决胜未来的核心能力。


 

▲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璟玥


发布会现场,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璟玥、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秘书长王禁、清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郎清平、车300副总裁马剑峰,以及江铃汽车销售传播总监涂贵红、赛力斯汽车 AITO问界BG 品牌营销业务总监张莹莹、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公关总监齐玮、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公关传播部媒体负责人徐颖、比亚迪公关经理金丽媛、一汽解放京冀销售负责人孙建平等多位汽车品牌代表共同启动这一里程碑项目,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评估体系迈入科学化新阶段。

  

新能源与科技力量强势崛起,深刻重塑市场竞争格局


在乘用车领域,比亚迪凭借二季度累计销量超80万辆、同比增长近100%的强劲市场表现,以及在欧洲市场超越特斯拉等标志性事件所积累的广泛关注与“新能源科技领军”的品牌形象,以789.54分的综合影响力得分超越上季度冠军大众,强势登顶榜首。

更引人瞩目的是科技巨头的跨界效应,小米汽车依托其庞大的科技粉丝生态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在新品SUV“YU7”发布创下18小时内锁定订单超24万台的中国汽车工业新纪录,以及刷新纽博格林赛道圈速等热点事件的强力驱动下,网络声量爆发式增长,叠加高达4.55的用户满意度及极低投诉量(仅41件),空降榜单亚军。与此同时,吉利银河、鸿蒙智行等新晋面孔也成功跻身前十,使得本土新能源及科技造车品牌在乘用车Top10中占据七席,彻底改变了传统合资与外资品牌主导的旧有格局。

 

 

(2025年第二季度乘用车品牌影响力排行榜)


商用车市场同样波澜涌动,电动化转型明显提速,东风重卡凭借接近4.7分的卓越用户满意度和极低投诉率(仅1件),成功从一季度季军跃升至重卡影响力榜首;吉利旗下专注新能源的雷达汽车,通过精准定位家庭与商用双场景的混动皮卡新品上市及同比近200%的销量增速,影响力飙升至皮卡榜第二位;远程汽车强势跻身轻卡前五;在轻客领域,长安凯程与吉利远程凭借新能源产品线,更是一举从一季度Top5外闯入前三名,打破了传统燃油轻客品牌的固有排名。


(2025年第二季度商用车-重卡品类品牌影响力排行榜)


2025年第二季度商用车-皮卡品类品牌影响力排行榜)


2025年第二季度商用车-轻卡品类品牌影响力排行榜)


 2025年第二季度商用车-轻客品类品牌影响力排行榜)


多个商用车细分榜单涌现新进品牌,充分印证了传统厂商与新兴势力在电动化赛道上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整体市场热度亦呈现上扬态势,乘用车、重卡、轻卡等领域头部品牌的影响力得分较一季度普遍提升,反映出上海国际车展、京津冀国际汽车展览会等大型行业活动及密集的新品发布,有效推升了二季度汽车行业的整体关注度与传播热度。


传播广度与口碑深度协同,构成品牌影响力提升双引擎


《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指数》模型科学构建的权重体系(传播度与美誉度在乘用车、商用车模型中均占据30%和38%的核心权重)有力揭示了品牌影响力跃升的内在逻辑——传播声量与用户口碑的“双轮驱动”缺一不可。东风重卡的成功登顶,正是源于其在用户满意度接近满分、投诉率极低所构筑的卓越美誉度,与网络声量位居前列所体现的广泛传播度之间实现的良好平衡。同样,小米汽车的异军突起,既得益于雷军微博预热视频获近60万观看、新品上市引发全网热议所带来的瞬时巨大声量,也离不开用户对其车辆智能化、性价比的积极反馈所形成的高口碑基础(满意度领先、投诉量极低)。

 

相比之下,部分传统领先品牌虽根基深厚,却面临严峻挑战。大众汽车虽仍居乘用车Top3,但排名从第一滑落至第三,其相对较低的满意度和较高的投诉量凸显了口碑维度的短板;江铃轻客虽守住轻客榜首,长城皮卡继续领跑皮卡市场,但领先优势均明显收窄,用户满意度偏低成为制约其影响力的关键因素。这些案例深刻印证了在社交媒体时代,传播热度是吸引关注的前提,但唯有扎实的产品品质、优秀的用户体验和快速响应的服务所铸就的良好用户口碑,才能将一时的流量转化为持久稳固的品牌影响力,失衡则极易导致竞争优势的流失。


 

▲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秘书长王禁


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秘书长王禁表示,《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指数》对车企的战略参考价值在于精准诊断竞争短板并动态调优资源分配:若品牌呈现声量高涨但美誉度疲软的特征,需强化品控体系与用户服务响应;若销量领先却伴随保值率低迷,要注意新车降价节奏、采取回购方式维持保值率;同时季度榜单可敏锐捕捉细分市场变局,例如雷达皮卡凭借满意度(3.76分)与极低投诉率(1件)逆袭传统巨头,提示商用车企亟须加速电动化产品布局以应对新势力冲击。

 

科学评估体系树立行业标尺,赋能精准决策与价值提升


面对市场上评估体系良莠不齐的现状,本次发布的《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指数》通过融合客观大数据与行业专家智慧的综合确权机制(结合熵值法客观赋权与层次分析法主观赋权),构建了覆盖传播度、美誉度、市场表现、资产属性(乘用车专属)四大核心维度及十余项二级指标的差异化评估模型。

这一严谨透明的体系,不仅科学破解了跨品类品牌(如乘用车与不同种类商用车)横向比较的难题,更通过全景数据深度解析品牌影响力的内在构成,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精准导航。指数数据清晰显示,比亚迪的领先地位得益于其高达82.8万辆的季度销量所展现的压倒性市场表现;而小米汽车则凭借高达80.67%的二手车保值率,在品牌资产属性维度远超丰田(50.84%)、大众(45.85%)等传统豪强。福田轻卡能在轻卡领域蝉联冠军且影响力得分大幅提升,则源于其在网络声量(38.4万条遥遥领先)、用户满意度(4.77排名第二)及销量(7.87万辆居首)三个维度的全面领先。

 

 

▲清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郎清平


清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郎清平表示,相比传统评估体系,该指数在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中新增三大差异化维度:其一,技术资产量化维度。乘用车模型增设“保值率”(20%权重),直接映射市场对三电技术、智能系统的长期信心,例如极氪凭借懂车帝平台4.33分口碑领跑豪华电动车细分市场;其二,用户体验精细化度量。美誉度拆解为双平台评分与投诉量逆向折算,暴露技术可靠性的真实水平——问界接近零投诉的纪录为高端化路径提供范本;商用车则强化“政企声量占比”(如汉马科技9.2%政媒声量),呼应政策导向型市场的合规需求。其三,动态竞争力追踪机制。季度数据可捕捉技术迭代对品牌格局的影响,例如二季度乘用车Top10中新能源/科技品牌席位从6家增至7家,揭示电动化研发投入正加速转化为影响力优势。

这种多维度、穿透式的分析,超越了简单的排名呈现,能够清晰地指引企业识别自身在传播覆盖、用户关系维护、市场拓展或资产价值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营销策略、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最终实现品牌价值的有效提升。

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指数的正式发布,为正处于百年变革浪潮中的汽车产业树立了科学、公正的价值衡量标尺。二季度数据如同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以电动化、智能化为核心驱动力的本土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加速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规则。

在这一深刻变革中,传播声量所构筑的品牌认知广度与用户口碑所沉淀的品牌信任深度,两者的高度协同已成为决定品牌能否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正如中欧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璟玥在发布会致辞中所强调的那样,唯有秉持科学度量的精神支撑创新实践,以开放协作的姿态凝聚行业共识,中国汽车产业方能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转型中行稳致远。

展望未来,随着更多科技力量跨界入局、商用车电动化进程进一步提速,以及消费者对品牌综合价值认知的不断深化,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版图的重塑浪潮必将持续深化,引领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阶段。